核子大战与坦克战车

2025-01-30

节选自 坦克—核战争条件下的“钢铁战士”

原作者 徐志伟

核战争条件下的地面战争

自从70年前的8月6日和9日,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核袭日本广岛和长崎之后,世界军事史上便揭开了原子战争(核战争)时代的序幕。其特征是:交战双方在作战行动中要充分考虑到核武器的巨大破坏作用,同时,核武器的投放,大大加剧了战争的突然性和战场变化的急剧性,对武器装备的坚固性和快速机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战初期那种敲着军鼓、迈着整齐步伐冲向敌阵的战法不灵了。二战时期那种步坦协同、集中兵力冲向敌阵的战法也不灵了。就连二战过后五六十年代那种先炮火准备、再发起冲击的战法,也要大打折扣。五六十年代地面战争的典型战法是首先要进行核突击。那时候,笔者还在军事院校学习,也“扔过小型原子弹”,当然是在战术课上,用的是苏联方面提供的教材。地面战争中进攻战斗的典型战法是,先扔一枚小型原子弹(战术核武器),把敌人消灭大半,然后,利用核突击,坦克迅速集中,冲向爆心,向堑壕或掩蔽部中的残存之敌发起冲击、占领阵地,夺取战斗的胜利。

核战争条件下的地面战争强调的是“分散隐蔽布置,迅速集中突击,力求速战速决”。道理很简单。如果一开始指挥员就把几百辆坦克、一个步兵团或一个步兵师集中起来,明晃晃的目标,那不就是等着挨炸么?当然,近二三十年来,大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们,似乎已不太关心地面战斗,飞机一通狂轰乱炸,导弹一打,战争就结束了,还来了个“零伤亡”,那该多好呢?可是这种强弱分明的战争并不具有典型性。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还不是要出动十几万地面部队和上千辆主战坦克?即使是这两场战争,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差别也是明显的。如果是军事大国之间的较量,美军还敢浩浩荡荡地开进吗?今天,冷战已经结束,军事大国之间似乎相安无事、歌舞升平,但是,谁又能保证大国之间的地面战争永远打不起来呢?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能不具有忧患意识,从多方面加以考虑,防患于未然。而在核战争条件下,分散布置,集中突击,正是坦克这种兵器的强项。

射线报警器_射线侦测器报警_射线报警仪多少报警

钢筋铁骨的坦克

在军事家看来,你扔原子弹也好,扔氢弹也好,仗还是要打的。于是,军事家和涉及武器装备研制的科学家和设计师们,又重新审视陆海空三军的各种武器装备,力求这种武器装备能适应核战争条件下作战的需要。为此,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检验核武器杀伤、破坏效果的“核效应试验”;也在武器装备的研制和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核战争的特点,在结构上采取了核加固。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效应主要有: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其中,对人员和武器装备战斗力影响最大的是冲击波和光辐射。以1 000吨梯恩梯当量(TNT当量)的战术核武器为例,这算是核武库中的“小弟弟”了,但即使是这样“小”的核武器,对暴露人员的杀伤半径为1 000米,即2里半径内的未加防护的步兵将生灵涂炭;对无装甲的卡车或汽车的破坏半径为500米,即1里半径内的汽车将变成“废铜烂铁”;而对于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型坦克的杀伤破坏半径仅为200米,对中型坦克的破坏半径约为500米,即坦克只要部署在1里开外,就可以保持一定的战斗力。即使是10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这已经是地面作战中大块头的原子弹了,即使如此,对坦克的破坏半径也只有900米;而对于暴露的人员(士兵),则为5.3千米,即距爆心10里之内将生灵涂炭。

射线报警器_射线报警仪多少报警_射线侦测器报警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在核战争条件下,坦克为什么会有较出色的表现吧!

第一,坦克的钢铁之躯,使它具有极高的坚固性。二战以后的坦克,特别是主战坦克,其车体和炮塔一般都采用整体焊接或整体铸造结构,加上有200~500毫米厚的钢装甲,整体的强度和刚度极高。

第二,坦克的整体密封性好。早期的坦克,装甲板之间用铆钉链接,密封性很差。20世纪50年代之后研制的坦克,几乎全部是铸造或全焊接结构,整体的密封性极好。即使是各个舱门处,也都有橡胶密封件,活动的炮塔座圈处也有密封措施,可以防止核爆炸时放射性颗粒进入车体内部,从而可以保护乘员免遭放射性沾染物的伤害。

第三,坦克为全钢铁结构,是对光辐射最好的屏障,使坦克乘员免遭光辐射的伤害。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穿白色衣服的人比穿黑色衣服的人便少受光辐射的伤害。坦克遭遇核爆炸时,“受损”最大的是表面涂漆。但即使把表面的迷彩喷漆全烧光,仅仅是“伤其皮毛”而已,虽然有点“毁容”,但坦克还是坦克。

第四,坦克厚厚的装甲对核辐射有较强的削弱能力。试验表明,坦克装甲对γ射线的半削弱层厚度为30毫米,对中子流为100毫米。也就是说,60毫米厚的钢装甲,就可以使γ射线的辐射强度削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200毫米厚的钢装甲,可使中子流的强度削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此外,当代大多数主战坦克都在装甲里面装有防中子衬层,可以使中子流削减到9/10,即其辐射强度只有原来的1/10,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早期核辐射的伤害。即使是后来研制的新型核武器,如中子弹、核电磁脉冲弹等,坦克对这些新的核武器也有较好的防护作用。这里要特别提一提中子弹。中子弹一度被称为“集群坦克的克星”,其高能中子流可以穿透相当厚度的钢装甲,进而杀伤坦克车内的乘员。坦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加厚防中子衬层,以削减中子流的能量。

由于坦克有这些突出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坦克最大限度地减少核武器的伤害,能在核打击下以最小的代价保持有效的战斗力,而且坦克能在核爆炸后的几分钟之后就向爆心发起冲击,消灭残存的敌人,而其他地面兵器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所有这一切,使得在核战争条件下,或者在核武器威胁的条件下,坦克的身价倍增,成为核战争条件下响当当的“钢铁战士”。

从坦克百年发展史看坦克与核武器

让我们从百年坦克发展史上,看一看坦克和核武器的关系吧!

在百年坦克发展史上,前30年没出现核武器,后70年出现了核武器。那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在坦克一百年的发展历史上,有两个全盛时期。一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另一个便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二战时期,不用说是坦克称雄战场的时代,坦克获得了“陆战之王”的美称,交战双方共生产了近30万辆坦克。二战快结束时,出现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

二战结束至今已经整整70个年头。这70年间,大大小小的战争不下几百起,但至今从未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然而,军事大国制造和存储的几万件核武器,当然不是闹着玩的。储存这几万件“超级易燃易爆危险品”,当然是为了打仗、为了吓唬人、或者作为反击的手段。而各种常规武器,无论是飞机、坦克、火炮或军舰等,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到核战争条件下的结构改进和战术运用。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各国坦克的装备数量,也和核战争的预期息息相关。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是世界上的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剑拔弩张,处于核战争威胁下的对峙状态。这一时期 ,也是二战后坦克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20多年间发展了两代坦克,各国研制的坦克型号多,装备数量大,世界各国装备的坦克总数在15万辆以上!要知道,即使是二战期间,交战双方装备的坦克总数也不超过20万辆。可见,坦克是为大规模战争准备的,尤其是打核大战准备的。80年代后期至今的近三十年间,尤其是90年代之后,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冷战结束,再考虑到“恐怖的平衡”,以及各种核裁军和防止核扩散条约的签订,核战争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爆发大国之间的常规战争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随着美俄两大国存储核武器数量的减少,各国军队装备的坦克数量也在减少,世界各国现装备主战坦克总数约为65 000辆左右,仅相当于二战后全盛时期的40%,坦克发展的脚步明显放缓。80年代后期至今,多数国家再没有推出新的主战坦克,仅仅是改进型而已。当然,在常规战争中,坦克还是一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武器装备,今后坦克仍将获得适度的发展。但坦克和核战争的关系,还是十分明晰的。

射线报警仪多少报警_射线侦测器报警_射线报警器

核战争条件下坦克结构上的新变化

尽管坦克有着“钢筋铁骨”,但是,为了能适应核战争条件下作战的需要,几十年来,在坦克的设计和结构上,还是有许多新的变化。这里,列举其中的一些最主要的变化吧!

首先,坦克的外廓尺寸趋于低矮,尤其是T系列坦克更是如此,使得坦克在核爆炸冲击波冲击下的抗倾覆能力更为强化。

其次,采用卵圆形炮塔结构。从苏联的T-54/55坦克开始,卵圆形炮塔风靡一时,渐成主流。而卵圆形是最抗压的一种结构,就像鸡蛋最抗压一样。80年代之后,随着采用复合装甲的炮塔成为主流,从工艺上考虑,焊接炮塔才逐步取代了卵圆形炮塔。

第三,采用集体式三防装置。它已经成为当代主战坦克不可或缺的“护身符”。关于三防装置,下面还要专门加以介绍。

第四,加强坦克的整体密封性。不必要的孔洞和缝隙大大减少,炮塔座圈的连接处更加强化,密封性提高。

第五,坦克装甲的内壁加装防中子衬层,大大削弱中子流的辐射强度。

第六,由于传统的高锰钢履带的感生放射性很强,采用既耐磨又减少感生放射性的履带材料已成为现实。

第七,对观瞄仪器及敏感电子元器件采取核加固措施和抗电磁脉冲措施。

第八,探索、研制四履带式重型坦克。四履带式坦克,绝对可以称之为核战争条件下产生的“钢铁怪兽”。你瞧!它那庞大的身躯、低矮的外形,再加上又宽又长的四条履带,活像一个“钢铁大爬虫”!核爆炸的冲击波若想掀翻这个“铁乌龟”,那可是难上加难。有意思的是,四履带式坦克中,苏联的279项目坦克也好,美国的T-28超重型坦克也好,都是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研制的坦克,正是核战争叫得最响的时期,坦克设计师们都在绞尽脑汁来设计适应核战争条件下作战的坦克,这才想出了四履带式坦克这样的“钢铁怪兽”。T-28坦克的战斗全重高达86.18吨,279项目坦克的战斗全重也有60多吨,后者更有奇特的圆盘飞碟状的车体,抗冲击波的能力超强。可惜,这种四履带式坦克,由于有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只停留在样车研制阶段,还没等出生便夭折了。

射线报警仪多少报警_射线侦测器报警_射线报警器

核战争条件下坦克使用上的新变化

坦克在战术运用上,更是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核武器的影响。国外的军事文献指出:“核武器将用来消灭敌人最重要的目标。在进攻战斗中,最重要的目标是核兵器、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预备队、炮兵和坦克分队、指挥所和仓库……进攻作战的实施,常常采用小型战术核武器高空核爆炸,因为高空核爆炸在爆炸地域造成的地面放射性沾染不严重,实际上不妨碍坦克的进攻。而只有坦克能紧随核突击之后发起冲击,才能消灭敌人残存的有生力量和兵器,夺取战斗的胜利”。

在进攻战斗之前,我方坦克要严格部署在安全地域之外,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和构筑的掩体等;而且要分散布置、便于出击,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坦克的纵向中心线要朝向可能核突击的方向,以防被倾覆。在核爆炸后,我方的坦克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果敢的行动通过核爆炸区(当然,此时坦克必须关闭所有的门窗,并启动三防装置工作),去夺取战斗的胜利。本文图给出的是一个进攻战役的战术想定。图中左侧的圆圈为核爆炸的杀伤半径范围,右侧的菱形为我方的坦克分队,大的圆圈虚线表示安全范围,中间的直线虚线表示我方坦克发起冲击的位置。

此外,坦克在通过放射性沾染地带后,要迅速由跟进的化学分队进行洗消,给坦克“冲个澡”,冲掉坦克表面的放射性沾染物颗粒,既保证了坦克及乘员的安全,又利于迅速投入再战。还要用专门的便携式检查仪检查一下车内的坦克乘员是否沾染了放射性颗粒,必要时也要进行化学洗消。苏联/俄罗斯军队采取的办法是,由两辆化学洗消车组成一个“野外洗消车间”,两辆洗消车相距约50米,相向喷洒化学洗消液,坦克从其间缓缓通过,不到3分钟便可完成洗消,很是方便。

射线报警器_射线侦测器报警_射线报警仪多少报警

美国TV-8项目,针对核战争设计

坦克上的三防装置

坦克三防装置,是坦克内为乘员和机件提供防止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伤害的一套防护装置,简称三防装置。按照结构原理和防护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超压式、个体式和混合式三种,以超压式为主。

超压式三防装置,是一套集体式三防装置,它由γ射线报警器、毒剂报警器、控制机构、增压风扇、关闭机、滤毒通风装置和密封件等组成。这是一套自动控制或半自动控制装置。一旦发生核爆炸,γ射线报警器能立即探测到核辐射信号,能立即向乘员发出闪光和声音报警信号,同时,控制机构和关闭机起作用,自动关闭坦克上的所有舱门,增压风扇开始工作,在坦克内形成超压,阻止污染空气进入坦克车内。说时迟,那时快,这一切都是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完成的。外界的空气只有通过过滤系统才能进入车内,不要说放射性沾染物颗粒,就连PM10和PM2.5也能滤掉,使乘员和发动机都能得到新鲜而干净的空气,免遭放射性沾染物的伤害。笔者在60年代时期刚刚接触到三防装置时,觉得这玩意儿真挺神奇,“唰”地一下坦克上的各个舱门便全关上了,挺不可思议的。现在看来,它不过是一套挺简单的自控系统而已,有传感器—γ射线报警器,有控制机构,有执行机构—关闭机,构成了一套简易自控系统。别看它挺简单,还确实管用。有了它,才使坦克乘员安然无恙,在严酷的核战争条件下,能立马加大油门向爆心发起冲击。

下面再来介绍一种较典型的坦克三防装置的性能数据。γ射线报警器的车内接收灵敏度为0.1伦琴/小时。在核袭击后,γ射线报警器可以在0.05秒之内发出黄色闪光报警信号,闪光频率为1.5~4.5次/秒,在极短的时间内,γ射线报警器发出的电信号,通过继电控制盒和6个逻辑电路,分别使两个风扇电机停转和4个关闭机的电爆管引爆,使关闭机的执行机构工作;关闭机能在0.2秒的时间内关闭坦克内的所有舱门;随着增压风扇开始工作,在密闭的坦克内部产生137帕斯卡的超压(相当于大约14毫米水柱),阻止外部污染空气从细小的缝隙中进入车内。

有一位读者朋友曾来电话问:“三防装置工作时,坦克还能打炮吗”?这个问题问得好,很有水平。这里简要答复如下。要知道,坦克的炮塔座圈处是最难密封的,炮塔在作战中要能以较高的速度旋转,炮塔座圈的直径又大,密封的难度极大。又要旋转,又要密封,这是一个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在炮塔座圈处加装一个密封环带,充上气之后,便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但这时炮塔便不能旋转了。所以,严格地讲,三防装置工作时,坦克炮就没法打炮了。可是,坦克不打炮,还怎样发挥战斗力呢?解决的办法是,在必须射击时,要松开炮塔座圈密封带,并开启瞄准镜孔关闭机,迅速瞄准射击。由于炮塔座圈不可能做到完全密封,此时可能会有极少量放射性沾染物进入车内,这是不得已的事。结论是:三防装置工作时,坦克可以打炮,但要尽量减少射击次数。

在防化学武器方面,能自动探测出神经性含磷毒剂,探测沙林毒剂的灵敏度为1.5微克/升,能在5秒钟内自动发出红色闪光报警信号,并自动关闭舱门。

在防生物细菌武器方面,就是半自动装置了,即在得到上级部队的警报后,要由坦克乘员手动控制启动关闭机,并打开过滤通风装置,实现集体防护。必要时,坦克乘员还可以带上个人防毒面具。

下一篇:规程:γ射线探伤机操作
上一篇:射线报警器JBQ-3B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